10.1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和深化。
10.1.1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
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并逐步建立了对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形成了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宗主国与生产原材料和农业品的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交通运输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宗主国的工业发展,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格局进一步巩固。
二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同时,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分工有了新变化:
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②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
③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趋势是:从生产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发展。
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开始发展起来,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发展更快,特别是二战之后国际化进程更迅速。
生产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国际化表现:
①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不仅从本国获取,更多的依赖国外市场获取;②产品不仅在本国销售,更多的依赖国外市场销售;③同时,跨国垄断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使生产过程向国际化发展。国际分工促进生产国际化不断发展。
资本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资本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必然结果。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必然促使国内的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运动向国际范围扩展,最终形成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
商业资本国际化主要形式是国际贸易,借贷资本国际化主要形式是国际间接融资,产业资本国际化主要形式是对外直接投资。
自由竞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商业资本的国际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国际化。二战后,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0.1.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新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生产国际化是以国际垂直分工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产品并销往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交往主要形式是商品交换。生产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的生产体系。
经济全球化则是以国际水平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国际化阶段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垂直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生产阶段为基础的专业化水平分工。各国建立了各具优势的国际生产流水线,各国生产活动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这种跨国界组织生产,使各国的生产不是孤立进行的,整个地球俨然一个大工厂。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全球性的贸易体系。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是推动贸易全球化的基础。
地区和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使各国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有力推动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是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重要标志。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资本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即投资者将资本直接用于他国的生产经营。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和生产国际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国际黄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日趋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品种不断创新,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各国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要求各国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10.1.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第一,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内部联系,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形成了包括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内的空前巨大的生产网络,从而使全球化的经济成为网络型经济,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跨国公司之间还通过在投资、科研、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合作,组建更大规模的经济实体——跨国联盟。这都反映了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签署条约或协议,形成区域性的国际经济或贸易集团。根据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以分为五种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一体化。二战后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集团,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影响较大的,如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
第三,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经济联系,同时也使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各种国际经济协调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集团和政府首脑会晤等形式开展的。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被认为是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政府首脑会晤主要有“八国首脑会议”、“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等。通过协调缓解了一些矛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1.4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蕴含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下面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欧洲萌芽,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欧洲殖民国家打破了殖民地国家的自然经济,将其卷入自己主导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形成了工业国与原料和粮食供应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这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蕴含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包含着发达与不发达、控制与被控制、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8世纪中期以来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社会化、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续延和发展。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格局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发展为水平分工为主。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至今没有摆脱国际分工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殖民主义”更隐蔽的方式(援助、赠予、贷款)输出国家资本。通过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用“新殖民主义”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对发展中家进行更大的剥削和掠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的“富国”与“穷国”的分化更加剧烈。这一切充分说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由少数剥削、压迫他国的发达国家与多数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对立,发展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得到发展。